王运章:传统稻田的守望者




一造水稻成熟了,农民会将它们收割并小心翼翼地挂在墙上,成为下一季耕种的起点,传承一代又一代的生命,延绵不绝。王运章的农庄取名“金穗谷”,大致来源于一位生长在稻谷堆上的农民对粮食这样深厚的认识。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,王运章在自己山庄里,保存着木制耕作农具,种植着城里人再难尝到的传统蔬果,和一片片对环境有很高要求的有机常规稻。秉着农民的坚持和稳重,他在尽量满足现代人对粮食的精神渴望。

  ●本报记者 杨敏

  A 举债30万办起大米加工厂

  1992年,从郑州粮食学院毕业的王运章继承了父亲的衣钵,在村里经营着唯一的一个小型碾米厂。丰收时节,邻里乡亲都挑着稻谷到这个厂里碾米。然而随着国家对粮食政策放开,以及粮食产量不断攀升,市场上的稻谷资源越来越多,传统的小碾米厂已远远满足不了稻谷加工的需求。

  “大鱼吃小鱼,要么壮大自己,要么缩小规模降低成本或者直接被淘汰。”王运章冒着借贷的风险选择了前者。他凑齐了自己多年经营的老本,还向亲戚朋友合计借了近30万元,兴建了现代化的厂房,并注册了运通粮食加工厂,将日产能从20吨增加到90吨,整整扩大了4倍。身处产粮地,又背靠闽赣粮仓腹地的平远,给王运章带来了更大的机遇。克服了技术短板的王运章,对自己的销售策略进行全面的革新,当年就实现了盈利。如今,该公司基地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,现代化生产线的年产能达到3.5万吨,成为全市数一数二的大米加工厂。

  “物竞天择,要让别人选择你,就必须让自己成为别人最好的选择。”在大米加工走向市场化竞争,王运章总是在走访、对比别人的企业,竭尽全力地提升自己。

  B 对优质常规稻情有独钟

  “常规稻产量低,抗病能力弱,对环境要求高,在效益上远远不如杂交水稻。”很多人很诧异,在稻谷加工领域发展了十几年的王运章,竟然会选择在落后的常规稻上打上自己的品牌。

  “依据传统选育下来的稻谷,才最有生命力,可持续发展。”常年参与农业科研接触,不缺乏优质杂交稻育种技术的王运章,却对于传统、自然选择的种子情有独钟。“人的东西,失去了才懂得珍惜。当大棚苦瓜充斥着市场,大家会回忆传统苦瓜的那种苦味。最土,才最好吃。传统水稻出产的大米也一样,有韧劲,有特殊的米香味。”王运章的看待市场的思想很纯朴,他相信好的产品总会被人们接受。这种观点得到了华南农业大学常规育种专家的认同。

  可很多来自农民家里种植的常规稻,却因为品种不一、数量不多完全没办法推向市场。且因为常规稻产量不高,往往遭到弃用。但王运章并没有放弃种植常规稻的念头。经过反复摸索、上下取经,2004年,王运章选取“黄莉粘”“黄华粘”等优质的高产量的常规水稻种在本地试种。实验发现,本地不仅适合种植这类优质水稻,且这种优质大米一经上市,就由于高品质很快便获得高端消费市场的肯定。 “优质的常规稻应该有自己的品牌。”此时的王运章,迫切地想要壮大自己。2005年,他创办金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,并开创了“辰曲”的大米品牌,先后获得了“中绿华夏有机认证”、“广东省著名商标”等荣誉,产品畅销江西、珠三角及本市周边地区,走向品牌市场化道路。在普通杂交大米只有2-3元一斤的售价时,优质米每斤售价达到15-30元,目前每年的销售额已经提升到了九千万元左右。

  C 转型开发现代农业综合体

  常规稻比以往的水稻品种每亩增加300-500元,农民热情高涨,订单种植模式也很快得到推广。截至目前,王运章种植合作户达到9000多户,2014年就收购了2.5万吨优质稻谷。广泛的订单种植以及高产能的大米加工厂,形成了一条种植加工产业链,仅加工环节每年的盈利就能达到600多万元。

  这时,王运章却提出了事业生涯中最大的转型构想,他开始在山庄里搭建鸟巢木屋,融资2000多万元,投资上亿元去做景观建设、酒店建设、体验建设,不断嫁接生态旅游、科研项目、农耕体验、教育示范等功能,由种植加工这种传统农业向农旅、养生等产业转型,开辟了一条与制造加工业截然不同的业态模式。

  很多人以为,王运章脑子进水了。

  “这种概念很好,但是能不能在大山里发展成功?能否引来游客消费?能否保证投资的回收?如果失败了,你该怎么办?”外来的质疑很多。

  “我想要把金穗谷打造成为粤东地区的乡村健康养生基地,让金穗山庄做成一个健康的生态园,让更多的人可以体验这种理念。”他的皮肤是一种接近黄泥土的颜色,手掌粗厚,和二十年前那个在家乡经营粮食加工厂的个体户并没有多大变化,但视野和观念已完全不同。对于这种改变,按照他自己的话说:“是物竞天择、自然选择的结果。”

  除了农民的理想,更存在商人的理性。王运章表示,自己所有的构想并非一步到位,而是在需求的驱动下不断修正发展方向。“国家在倡导这个产业,我们的身后是政策的支持。庞大的健康的种植加工业,是产业发展厚重的底蕴和投资的动力。优越的生态环境、地处生态旅游发展区平远是独特的优势和产业资本。”和当年在大浪淘沙中崛起的王运章一样,从一个传统的加工行业,走向旅游生态养生等综合性现代产业的他同样充满着底气。

  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的一年时间里,园区接待人数达到15万人次,他希望随着金穗的产品和体验更加完善,人数能够稳步推进。

  D 边工边读逆转个体户生涯

  盛夏,王运章坐在自己的庄园里,跟记者讲如何在中央加快农村土地流传的号召下如何扩大产业发展。大至国家,小至市县的政策方向,以及企业的战略发展,条理清晰,不打含糊。从一个个体户到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者,王运章每一步都稳打稳扎。不管是实践还是理论课堂,不管是朋友还是客户,王运章总不会放弃学习的机会。

  “一个人的境界和视野决定了他能够做多大的事情。这些年我边工边读,走出去看别人的东西,理解别人的思想。希望能够不断学习,不断洗脑。”成立公司之初,王运章承担着一个企业几十号人的管理以及山庄的运营,感受到力不从心。为了获取更好的机会,他甚至花了十几万的学费,每月一周跑到华南理工大学上课。在水稻种植和加工方面,他也主持过多个科研课题,并获得市里的科学进步奖。更带领公司与华南农业大学、广东省农科院、华南植物园等院所合作,全面扩展有机农产品生产计划;并与华农大、嘉应学院签约,在平远县中行镇快湖村合作建立了“产、学、研” 示范基地。

  教授点评

  求效益纵向一体化

  谋发展横向一体化

  如何保持一个品牌持久的竞争力?如何把一个有品牌产品的企业做大做强?是每一个创业成功者面临的难题。王运章以自己的实践诠释了这个难题,那就是强品牌纵向一体化,谋发展横向一体化。

  做强一个品牌,除了优特专精之外,还必须不断保持和扩大利润空间。这必须靠不断技术超越或明显成本优势。王运章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了后者。所谓纵向一体化就是企业向前(自行对产品进一步深加工或者自己掌控销售组织)、向后(自己供应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半成品)扩展现有经营业务,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,从而达到增加各个业务活动阶段的利润。它最大好处是将外部市场转化为内部交易从而大幅度节约交易成本,实现经济效益。同时,确保了企业的供给和需求,提高了竞争优势和差异化的赶超能力,实现高回报。

  做强一个企业,需要打造核心竞争力,即拥有关键资源并具有保持主动的判断力、创新力和整合不同技术的能力。做大做强一个企业,则需要实现横向一体化(企业实现同类或相关产品的生产以扩大经营规模,开展那些与企业当前业务相竞争或相互补充的活动)并保持核心竞争力。王运章以一个粮食加工企业为基础,实现了生态旅游、农耕体验、教育示范、休闲养生等服务产品的提供,成功实现了横向一体化,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(嘉应学院客商研究院研究人员;博士、教授 何应龙)


Powered by AKCMS